跳至主要内容

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标签为“长者”的博文

【江泽民和英国女王的照片和影像合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去世,大家尽快抓紧给长者江泽民续一秒!【视频合集+照片】

                      【长者江泽民和英国女王的照片合集】       (欢迎访问 长者高级俱乐部 )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大家尽快抓紧给长者江泽民续一秒! 长者亲自接待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珍贵视频画面如下: 江泽民早年在上海亲自接待伊丽莎白英国女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大家尽快抓紧给长者江泽民续一秒!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女王去世,大家尽快抓紧给长者江泽民续一秒!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於當地時間8日晚間駕崩,享耆壽96歲,成為英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君王,音讯曝光後,多國領袖都先後發聲哀悼。 英國前首相強生表明,這是英國最悲傷的一天,每個人心裡都對女王去世感到痛苦,一種深深的、個人的失落感,比想像中還要強烈。並說女王擁有「讓我們快樂的獨特而簡單的力气。這便是我們愛她的原因」。 法國愛麗舍宮發布聲明說,感謝女王在現代歷史和英法關係中所扮演的人物,讚譽女王「在法國及法國公民心中佔有特殊位置」,並說「女王愛法國,法國也愛她」。 美國總統拜登和第一夫人吉兒透過聲明表明,「女王不僅是一位君主,她定義了一個時代。」稱在不斷變動的国际裡,對幾個代代的英國公民來說,女王是穩定的存在、足以安慰和驕傲的源泉,女王在任的70年裡,她見證了人類和尊嚴的進步。 紐西蘭總理阿爾登表明,女王定義了「服務、慈悲和意志的概念」,「她對自己的人物和對我們所有人的承諾毫無疑問和堅定不移。不行否認的是,今天是一個章節的結束。藉此,我們感謝這位令人驚艷的女性,我們有幸稱她為我們的女王」。此外,阿爾登還宣布,紐西蘭將進入官方哀悼期將降半旗。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也說,烏克蘭對這不行挽回的損失向王室、整個英國和英聯邦哀悼。而俄羅斯總統普亭也向國王查理三世發送電報並表達慰問,稱女王的逝世是「沉重且無法彌補的損失」,稱英國近代史上最重要的事情皆與女王陛下密不行分 。 (欢迎访问 长者高级俱乐部 ) ------------------------------------------------------------------------------------- 【1】长者中文自传的可以看这个《江泽民传》官方未删节版: 亚马逊特价! 【点此链接】 【2】加州大学出版社《江泽民不为人知的传记,中

王岐山之友王波明访谈黄奇帆:大谈中国房地产2022之后大变局,党中央战略定位!【黄奇帆谈笑风生】

Talk about what is scientific epidemic prevention

 The original text comes from REDDIT I'm a programmer, not an epidemiologist. I also have elderly people in my family. I'm just trying to think from a policy maker's perspective. I don't think my views are absolutely correct or perfect, but in the past two weeks, I have seen everyone's discussions and reflections on epidemic management policies because of the effects and practices of epidemic control in Shanghai and Jilin. Our discussions are still at the level of disagreement. I have done some thinking and research out of interest, and I want to share it with you. I hope it can inspire you a little. The figures in the text are for reference only, and the order of magnitude should have reference value. too long! Lazy bag! The risk of COVID-19 for people under the age of 15 is almost 0. Those 15-35 face an additional risk of around 5%, those 35-64 face an additional risk of around 10%, and those over 64 face an additional risk of around 20%. This additional risk is a

聊聊什么是科学防疫

 原文来源于REDDIT 我是一名程序猿,并不是流行病学专家。我家里也有年迈的老人。我只是试图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我不认为我的观点是绝对正确或者完美的,但是我在过去的两周里,因为上海和吉林的疫情管控效果和做法,看到了大家关于疫情管理政策的讨论和反思。我们的讨论还是停留在各执一词的层面上。出于兴趣做了一些思考和研究,想分享给大家,抛砖引玉,但愿能对大家有一点启发。文中的数字仅供参考,数量级应有参考价值。 太长了!懒人包! 新冠肺炎对15岁以下人的风险几乎为0。15-35的人面临5%左右的额外风险,35-64额外风险10%左右,64岁以上的人20%左右。这种额外风险是已有风险的倍数。美国2020综合死亡率约0.8%,其中0.1%是由于Covid。 你的孩子比你还安全。 中国的医疗条件确实相对于美国条件匮乏,但是我们的处理能力不是0,而应当是日均增加7-10万左右。 因为新冠死几万人,几十万人并不可怕,即使对于普通人来说(对我也一样)这是非常可怕的数字。如果和每年自然非自然死亡的数字放在一起你会感受不一样。 生命是有价的,社会停摆也是有价的。 请大家科学理性谨慎批判地对待不仅是我,每一个人的意见和行为。 新冠肺炎,尤其是现在最普遍的omicron变种,对公众的风险到底是什么样的? 美国的资料最详细,所以选择了美国作为比较的对象。更好的其实是韩国日本或者香港地区。 首先中美人口年龄分布:(Statista) 美国(2020):0-14岁 18.37%, 15-64以上 65%, 64岁以上 16.63% 中国(2020):0-14岁 17.9%, 15-64以上 63.4%, 64岁以上 18.7% 可以看出,中美两国的年龄分布是类似的,中国略偏老龄化,但是美国由于肥胖情况较严重Covid重症偏年轻化[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why-covid-19-more-deadly-people-obesity-even-if-theyre-young ],笔者认为可以认为两国的疾病数据是可以比较的。 美国:(数据来自CDC,粗略相加,仅作概念参考) 为了粗略观察不同变种之间的变化,2021.5前我们称之为Delta前时期。2021.5-2021.11称为Delta时期(巧的是5月份左右正好是大规模疫苗接种的时候)2

关于“中产移民后降级”这件事

【原文来自于REDDIT:https://www.reddit.com/r/China_irl/comments/x5tjgo/%E5%85%B3%E4%BA%8E%E4%B8%AD%E4%BA%A7%E7%A7%BB%E6%B0%91%E5%90%8E%E9%99%8D%E7%BA%A7%E8%BF%99%E4%BB%B6%E4%BA%8B/】 相信很多想移民的人都聽過這樣一個觀點:有錢人潤哪兒都滋潤,底層人出去了,只要努力也過得不錯,最慘的就是中產,一大把歲數,出去後社會階層和生活水準都要降級,還不如留下來滋潤。 此外,可能很多人還聽過類似“出去了做二等公民,給xx當狗”這樣的言論,這些話當然不值一駁了,任何一個有過海外生活經驗的人都知道怎麼回事,但與“二等公民”論這種完全扯淡的觀點相比,“降級論”卻實實在在是很多人擔心並且願意去相信的。 關於這件事,我在出去前也是有過一些思考的,結合出來以後的一些經歷,可以分享一些我自己的想法。 首先,當我們在擔憂“降級”時,我們本質上是在擔憂什麼?擔憂幸福感降低,對吧?那一個人的幸福感該如何衡量呢?雖然它是個比較抽象的東西,但還是有跡可循的,我自己的總結,對大多數人,影響幸福感可能有兩個主要因素:一,是縱向比較,絕對意義上對於資源的佔有;二是橫向比較,相對意義上你在人群中的地位序列;三,是對未來預期的穩定程度。 以下逐一分析。 一、 很簡單,就是你能獲得的物質及精神資源的絕對數量,其中,前者還不能簡單用貨幣來替換,因為各地還有物價差異,比如你在北京月入2萬,大概率是不如三線城市月入1萬禁花的,如果要比較物質資源,就得考慮物價問題,我們假設,你在三線城市,一家三口住市中心120的兩居室,每個禮拜吃兩次牛肉,其他肉蛋奶隨意,開一輛二十萬左右的車,衣服化妝品什麼的可以偶爾去商場shopping,大部分網上買——我們假定這個生活水平,月入1萬能夠支撐,那同樣的生活水平,在北京你得至少月入4萬。 但即便如此,在佔有的物質資源相當的情況下,我們可能還是會認為,北京的生活質量要高於三線城市——比如,我在北京的那些年,生活水平可能和在老家當大學老師的同學生活水平差不多,他們的房子甚至還要更大一點,但你問我願不願意跟他們交換,我是肯定不願意的,倒不是說人脈、社會關係這些(實際上他們在老家的人脈可能更好使,有個什麼事,打個電話就搞定了),而是除